文章来源: 光伏电站
十年来,中国石化努力构建氢能、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多种绿色能源供应体系,慢慢地增加新能源业务与现存业务绿色发展相融合、与新科技新模式发展相融合,新能源业务成果丰硕。
中国石化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积极推动新能源与主业融合发展,构建多能互补、协同高效的能源体系,持续推进“四供两融”,在绿氢、光伏、风电、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业务领域取得较好成绩。中国石化2023年新能源供给量替代标煤508万吨,实现减碳1330万吨,新能源业务已成为助力公司绿色低碳转型和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新兴业务。
中国石化将绿色洁净纳入公司发展的策略,制定了“十四五”发展规划新能源分报告、“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上游企业新能源业务“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新能源经营事物的规模从先前的“以生物质液体燃料、新型煤化工为主”,调整为“以氢能为核心,涵盖风电、光电、地热能、生物质能的新能源”,并争取到国务院国资委同意,将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氢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纳入公司主要营业业务范围,形成了“四供两融”业务架构。出台《关于新能源业务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国石化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光伏、风电)电解水制氢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汽车加油加气加氢站设计与施工规范》国家标准GB50156等相关管理制度和标准,有效指导了新能源业务发展。
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集团层面成立中国石化新能源业务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氢能业务推进工作组和地热可再生资源业务推进工作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展计划部(新能源办公室)。总部层面重组扩充了新能源办公室,统筹协调推进相关业务。事业部、专业公司和下属公司负责具体推进实施,也成立了相应的新能源机构。
今年3月,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光伏绿氢智慧工厂)入选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布的2023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为中国石化唯一入选项目。 阳国军/供图
围绕新能源发展目标,统筹国内外资源和市场,按照内外并重、先内后外、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原则,开展新能源业务布局、项目建设和运营。通过与政府和产业链相关优势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主动靠前服务企业、持续实行已部署项目清单管理等措施,积极争取新能源资源和优惠政策,降低建设投资和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新能源业务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中国石化努力构建氢能、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多种绿色能源供应体系,慢慢地增加新能源业务与现存业务绿色发展相融合、与新科技新模式发展相融合,新能源业务成果丰硕。
氢能业务聚焦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两大领域,全力发展氢能一体化业务,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引领氢能产业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已建成燃料电池用供氢中心11座、加氢站129座,基本覆盖“3+2”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成为全世界运营加氢站最多的企业。全球规模最大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新疆库车2万吨/年绿氢示范项目已建成并稳定运行,引领国内氢能产业链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不断开拓绿氢炼化耦合应用场景,全球最大绿氢耦合煤化工项目—鄂尔多斯3万吨/年绿氢项目已启动建设,乌兰察布绿氢项目配套的氢气跨省长输管道示范工程已纳入《石油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建设实施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水平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
“地热+”清洁供暖实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地热供暖从2014年2323万平方米增长到目前近1亿平方米,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地热能开发利用企业。
风光发电、充换电业务实现从无到有、有序发展,目前已累计建成风电装机规模57兆瓦、光伏装机规模1875兆瓦、充换电站6500多座、充电终端5.1万个。此外,已有16家二级单位参与绿电交易,是目前绿色电力消费量最大的能源央企。
生物液体燃料稳妥布局,参股2家燃料乙醇生产企业(合计产能52万吨/年,其中中国石化权益产能7.8万吨/年),新建投运亚洲唯一的10万吨/年生物航煤装置,拥有SRCA生物柴油生产技术和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年销量分别从2014年1075万吨和0万吨增加到2023年约1700万吨和50万吨。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世界主要国家均已将发展新能源作为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我国已将发展新能源作为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成为新能源开发利用第一大国。十年来,我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总装机增长约3倍,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和在建核电规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3年底,我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达到13.2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中国总装机的50%,风电光伏装机突破10亿千瓦。我国2023年新能源车产销量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市场渗透率31.6%。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的产业政策、技术进步导致成本下降、投资拉动和装备制造等因素。据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编写的《中国能源展望2060(2024年版)》预测,我国非化石能源供给2045年前突破30亿吨标煤,成为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达50%,2060年继续增至45.4亿吨标煤,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达80%左右。石油石化行业是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我国碳排放主要行业之一,“双碳”时代迫切地需要发展新能源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中国石化发展新能源有一些自身优势,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影响氢能业务发展的主体问题包括:一是我国当前风光发电制绿氢成本为传统灰氢的2~3倍,成本竞争力有待提升。二是我国绿氢生产和利用技术、核心装备尚有待长周期运行验证和提升。三是世界各国对绿氢的术语定义并不统一,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关于“绿氢(绿氨、绿甲醇)”的国家标准,同时我国氢能财税配套政策体系也不够完善。影响风光发电业务发展的主体问题包括:一是市场之间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受电网消纳能力影响,上网指标获取难度加大,不利于企业余电消纳,自发绿电只能替代自备电厂自发自用部分,企业原下网的电量部分不能替代。二是石油石化生产作业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与连续性要求比较高,与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间歇性供应特点存在矛盾,需储能的配套和多能互补模式的补充。三是新建风光大基地受难以纳入电力外送通道、火电指标基本不再批复等限制。地热发展的主体问题是创效能力还需提升,地热开发利用企业增多导致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优质资源慢慢的变少,利用技术水平滞后,难采资源开发难度增大。生物液体燃料发展面临的主体问题包括:难以获得廉价稳定的生物质原料、纤维素乙醇等先进生物燃料技术经济性有待突破、市场推广难等。
下一步,我们将以实现公司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供应量不低于公司能源消耗总量为长远发展目标,继续完善“四供两融”业务架构,持续推进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四供”能力规模化发展,慢慢地增加产业链“两融”协同发展,为集团公司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