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光伏电站
当前,全球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变化问题日渐严重,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备受瞩目。
2024年11月,《联合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即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各国代表将在COP29大会上围绕新的气候融资目标进行谈判,致力于商定一个新的、公平且雄心勃勃的集体量化资金目标(NCQG),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关键的气候融资支持。
近年来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得到了迅速发展,世界各地的电力越来越清洁。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全球发电量碳强度在2023年创造历史新低,降至480gCO2/kWh。
去年的《联合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设定了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容量增至三倍的目标。该目标要求到2030年,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容量至少达到1.1万GW。
然而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正常采访时指出,实现全球三倍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目标面临挑战——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增速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同时,实际发电量的增长却在2023“失速”,清洁能源投资也面临着资金不足的挑战。
此外,伴随新能源并网容量持续上涨,近年来太阳能发电和风电预测误差也都同比迅速增加,利益相关方不得不面对包括电网稳定性、电力市场波动、调度和规划复杂性以及政策和监管的协调等一系列待解决问题。
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战略发展部高级经理张浩然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光伏装机的实际增长已经连年超出了国际能源署的预期。
他举例称,在2023年《世界能源展望》中,对光伏到2030年的装机量预测上调了56%,达到4000 GW;对2050 年装机量预测更是上调69%,达到12000 GW。在《巴黎协定》达成前,国际能源署对2050年太阳能光伏装机量的预测在1400 GW水平,而全球光伏在2023年的累计装机量就已突破该数值。
与此同时,电气化与能效提升也相应减少了能源浪费和成本。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分析师汪若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电气化、数据中心和空调构成了2023年电力需求量开始上涨的大多数来自。其中,电动汽车、、空调、热泵(供暖电气化)、电解槽(绿氢)五项技术贡献了超过57%的增长。
“虽然技术的普及将逐步提升电力需求,但由于电气化比化石燃料效率高得多,总体能源需求是有望减少的,意味着碳排放量相对降低。”汪若宇向记者解释称。
此外,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技术进步也促进了电力行业向低碳转型。以中国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2023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占比超过50%。张浩然对记者表示,“我国的绿色低碳转型对全球碳强度的降低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这组数据也表明我国在推动低碳发展方面的积极努力。”
根据独立能源智库 Ember 和彭博财经的分析,全球光伏发电量实际增速与基于装机量的预计值差距达182000 GWh。
张浩然在采访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以光伏为例,新增装机量很大,但实际发电量增速不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一是新增装机位于阳光资源不十分充足的地区;二是分布式“自发自用”的发电量未计入统计;三是部分项目在年底完成了装机,造成实际上网发电量少;四是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全球能源监测(GEM)的一则研究显示,2023年,如比利时、英国、丹麦等光照条件相对一般的区域,也有大量项目正在建设,如阿富汗、尼日利亚等国家则有大量被取消或搁置的光伏项目;在风电领域,被取消或搁置的项目数量超越太阳能一倍,例如挪威取消的风电项目几乎遍布其整个西海岸线。
汪若宇对记者表示,极端天气也造成了水力发电量降低,导致全世界内化石燃料发电量增加,以填补水电减少带来的电力缺口,“2023年,超过90%的煤电增长来自中国、印度、越南和墨西哥。去年这些国家都遭遇干旱,水电发电量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以中国为例,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统计,多家A股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在2023年水电营收和发电量下滑:华电国际的2023年水电营收和发电量分别下滑了8.51%和4.20%,华能国际两项分别下滑了9.90%和9.71%,大唐发电两项分别下滑了7.05%和10.31%,三峡能源的下滑幅度则更大,分别为18.51%和16.26%。
在2023年财报中表示,2022年以来受极端天气影响,高温干旱,西南水电发电量大幅度减少,外省入皖电力减少,省内电力缺口阶段性紧张,公司巢湖电厂(火力发电机组)承担了电力保供责任,综合导致2022—2023年发电量偏高,未来发电利用小时预计将下降。
张浩然对记者表示,目前太阳能和风电比历史上任何其他发电技术增长得都快,但资金仍然不足。具体来看,自2020年以来,清洁能源投资增长了40%,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技术成本继续呈下降趋势,“能源转型正在世界各个角落快速进行”。
他进一步解释称,近年来,太阳能与风电在整体发电份额中年均增长14%,但为实现三倍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目标需要将该数字提升至24%,并应将投资低碳能源与化石燃料能源的比例从2023年的1:1提高到7:1。
此外,由于风、光资源具有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装机的加速增长对于长时储能、远距离传输、配电网等基础设施及配套技术提出更加高的要求。国际能源署在《电网与保障能源转型》中提到,要实现全球各国的国家能源和气候目标,全球年度电网投资需要到2030年前突破现有稳定水平并翻番,全球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需要在2022-2030年间实现翻倍。
准确地预测发电量和电力需求是电力行业发展和决策参考的核心要素,实时匹配电力生产和消费需求也是保障电网稳定运行的关键。
汪若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伴随新能源并网容量持续上涨,近年来太阳能发电和风电预测误差也都同比迅速增加,“2017-2021年间,欧洲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预测误差几乎翻了一番,且在一天和一年内分布不均。”
这种“成长痛”,让利益相关方不得不面对包括电网稳定性、电力市场波动、调度和规划复杂性以及政策和监管的协调等一系列待解决问题。
汪若宇对记者解释称,如果缺少配套的政策、技术和设施支撑,可能会引起更多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项目进入等待并网状态,并可能增加各国出于能源安全考量而对于天然气的依赖,由此造成多余的二氧化碳排放。
张浩然对记者表示,面对电网稳定性、电力市场波动等问题,电力系统要整合更多的灵活性资源,如可调度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系统和需求响应,以应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的不确定性。
“因此,发展灵活性需要系统性变革,传统供售电公司的零风险策略应适时调整。”张浩然判断称。
以荷兰为例,户用光伏无法在与售电公司签订合同时计入负载抵扣量,“因为电力公司需要保证在户用光伏失效时,满足负荷侧负载需求,并确保符合电网承载安全范围。”张浩然解释称,随着分布式新能源发电项目的规模增加,售电公司的管理策略应向多维度快速转变,包括普及智能电表等数字化基础设施、提升负荷数据质量和数量、使用金融衍生工具来对冲价格波动风险以及与消费者和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来稳定收入等。
汪若宇也向记者解释称,三倍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目标是相关国家在低碳转型领域的承诺,也是全球层面加快减缓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必然路径,“要关注的是,绿色投资机会不仅局限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产业链及电站投资,包括高可靠性电网智能装备及器件、源网荷源管理系统、气象资源大数据预测软件、输配电网技术设施等,都是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增长并保证消纳的支持性技术需求,有待公共资金支持和私人资本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