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太阳能电站
本项目位于吉林市哈达湾经济开发区望云街以东、分厂路以北区域,属于吉林都市工业产业园的一部分,占地面积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1月3日,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的建议》,提出“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并要求各地按照这一目标调整“十四五”规划。吉林市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制定了通过打造城市能源互联网体系以驱动区域能源结构调整和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战略路线。战略分三阶段实施,分别以3个重点项目作为具体抓手,包括:(1)吉林市能源综合服务研发技术和集成应用项目;(2)吉林市能源信息高铁项目;(3)能源互联网产业园项目。
为确保吉林市能源综合服务研发技术和集成应用项目的顺利落地和正常运行,需要为本项目中各类设备、示范技术、有关人员提供对应的实验研发、行政办公、置放存储、生产示范等功能场所,因此针对不同功能建设科研大楼、标准化厂房等配套建筑和设施。
本项目通过建设的区域能源网络站点平台把整个区域的电、热/冷、气、水多种能源的源网荷储连接成一个统一的物联网,信息和数据同步传输到云平台做计算、分析、协调和调度,形成区域能源管理大脑,为区域内的制造公司可以提供综合性的能源服务,包括能源托管、需求侧响应、售电、碳交易、能源金融、新能源规划设计等,做区域能源服务的中心运营商。
本项目建设的能源互联网产业科研中心由东北电力大学科研中心、研发中心、实验室和创新产业链企业组成,形成产学研合作创新生态体系,创新体系从能源网络站点平台获取区域能源用户的业务需求数据,并提供先进的科研技术,利用应用示范进行推广,形成产、学、研、用的能源互联网产业科研创新服务模式。
综上所述,本项目最终功能定位为吉林市能源综合服务技术和集成应用项目,通过建设能源互联网科研中心、能源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应用示范,为区域内制造业公司可以提供综合性的能源服务,同时为区域内能源互联网产业提供科研创新服务。
吉林市能源综合服务研发技术和集成应用项目遵循“搭平台、汇数据、搞科研、创试点、拓应用”的路线,建设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两大应用示范。具体包括:
由东北电力大学科研中心、研发中心、实验室、创新应用产业链组成,建筑面积40000㎡,人数1939人。中心通过整合能源领域核心科研资源,形成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为本项目提供储能、氢能、能源物联网等能源领域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以应用示范为基础进行产业推广,形成“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
包括区域能源互联网公共服务应用系统、能源地图、数据中心、集控中心和展示中心,建筑面积5100㎡。平台利用先进的感知技术、智能装备、大数据、移动互联、信息通信技术和能源管理技术,搭建“源-网-荷-储”全能源链条体系,利用设备对电、冷、热、气、水等多种能源运行信息进行采集、监测和控制,以灵活的网架结构和智能的技术方法协调电、冷、热、气、水等多种能量流的输配、转化、平衡与调剂,实现综合能源系统的运行优化、多能协同、源网协同、供用协同,最大限度的消纳清洁能源,提升整个区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为接入平台的公司可以提供安全、经济、高效、开放、共享等智慧化的综合能源服务系统。
园区综合能源应用示范:由园区综合能源管理系统平台示范、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示范、分布式清洁供暖示范、储能中心示范、充电桩示范、柔性热泵应用示范组成,建筑面积1300㎡。园区综合能源应用示范通过分布式光伏、储能技术,建立分布式智能调度优化模型,结合历史数据,开展用户用能情况预测,对园区可控资源进行能量平衡和调度,提升园区综合能源利用效率,为园区入驻公司可以提供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能源服务。
能源物联网应用示范:筛选200家企业(工业、商业、园区)与吉林市能源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签订能源管理服务协议,平台通过安装综合能源前端网络感知系统,采集电、热/冷、天然气、水的数据,利用eLET/4G/5G智能网关,将数据实时传输到能源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结合能源地图建立区域能源互联网大脑应用案例,最终形成能源托管、售电、需求侧响应、能源金融、碳交易和新能源规划设计六大运营服务示范。
1.项目符合2021年服务业引导资金扶持方向;围绕项目建设的能源互联网产业科研中心及能源互联网产业园区属于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服务载体;区域级能源互联网服务平台在我国尚处于市场发展初期阶段,市场应用场景良好。
2.项目单位为独立法人单位,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信用良好,无违法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符合专项资金申报要求。
3.本项目已纳入国家重大项目库三年滚动资本预算(项目代码:-72-01-007450),已获得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项目属于国家《产业体系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中的鼓励类。
4.项目已购置土地,并实施场地平整工作;项目为信息化建设项目,根据投资属性,可全部形成固定资产,符合专项资金申报要求。
项目建设符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体系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中提出的“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服务业与工业有机融合,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服务融合发展”的要求;符合《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层次地融合发展的实施建议(发改产业〔2019〕1762号)》中提出的“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加快建设智能工厂”以及“探索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新路径:促进新能源生产使用和制造业绿色融合”的指导意见。
项目建设符合《吉林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吉林省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行动实施方案》等方针政策。
项目建设符合《关于加快推进制造服务业高水平发展的意见》(发改产业〔2021〕372号)中提出的制造服务业发展趋势,包括:提升制造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业,夯实产学研协同创新基础;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等;推动制造业供应链创新应用,创新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等。
项目建设符合《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提出的“(1)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加强数据资源在服务领域的开发利用和云服务平台建设;(2)推动生产服务加快发展,完善大数据资源配置和产业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平台,加快发展碳资产管理、碳咨询、碳排放权交易等服务;(3)推动服务向制造拓展,推动以服务为主导的反向制造,实现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智能匹配和高效协同;(4)搭建服务制造融合平台,聚焦共性生产服务需求,加快建设生产服务支撑平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强化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等要求。
4.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和吉林省关于推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
项目建设符合《国务院关于积极地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文)》提出的“利用互联网促进能源系统扁平化,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节能减排。加强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提高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占比,促进能源利用结构优化。加快发电设施、用电设施和电网智能化改造,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意见和要求;符合《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中“加强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培育、建设,推动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积极发展企业级平台,开发满足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需求的多种解决方案”的要求。
项目建设符合《吉林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互联网+”行动为经济转型的“新引擎”,实现产业转型跃升的要求;符合《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实施建议》的“建设行业云平台”的要求;符合《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工业互联网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建设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的企业级平台”的要求。
本项目由吉林哈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东北电力大学合作共同建设,目前已签订“吉林市能源综合服务研发技术和集成应用”项目合作协议,协议明确吉林哈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申报单位负责项目整体建设及运营,东北电力大学依托在电力能源领域的科研基础、专业能力、人才资源、技术成果、校友渠道等资源,作为技术支撑单位,为本项目提供规划设计、建设实施、技术攻关、产业孵化的支撑服务,提供整合双方在综合能源领域的先进的技术及丰富经验。
该项目占地面积36828.62㎡,主要建设:1栋9层研发中心大楼、10栋标准化厂房、变电站、餐厅等附属功能用房,水暖电等公用配套设施等。
本项目投资估算为20002.41万元,其中工程费17758.85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1291.06万元,预备费925.5万元。
项目财务评价依据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发改投资(2006)1325号文件关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和现行财税制度及有关财税规定,并结合项目情况确定财务评价方案。
该项目为新建工程,按本项目投入的费用和产出的效益数据计算项目的各项财务评价指标,来判断项目的可行性。
本项目年平均利润总额估算1741.43万元,年平均所得税金总估算435.36万元,年平均税后利润总估算1306.07万元。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是所有地方政府的共同任务,通过构建区域能源互联网来推动目标的达成具有应用示范和模式复制的重大意义。本项目通过对能源综合服务研发技术和集成应用,构建区域能源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和科研创新体系来推动城市能源互联网的建设,通过数据服务和科学技术创新驱动产业落地,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利用能源互联网的服务特性,培养和教育企业和全社会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和生活习惯。
本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产业链聚集企业联合成立应用创新中心将产出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为区域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生态圈。新产业的发展,将为吉林市引进大量的高品质人才,同时外地的高端吉林市人才也将回流,助推高质量经济发展,促进吉林市地区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本项目位于吉林市哈达湾经济开发区望云街以东、分厂路以北区域,属于吉林都市工业产业园的一部分。
该项目向国家发改委申请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已经获批,目前正在积极推动我市争取北方清洁取暖试点城市、昌邑区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业融合产业园等多项国家扶持政策。吉林能源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已经签订了青岛海尔、中能电气股份等50多家企业入驻意向协议,正在积极洽谈的企业有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吉电股份、京能集团、三峡集团、杭州纤纳科技、山西晋国、西安思安能源、水发集团、清华同衡等30多家企业。
东北电力大学始建于1949年,是吉林省重点大学,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电力工科学校。建校70年间,学校始终专注电力、能源等相关行业领域的各项研究,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逐步的提升学术研究水平、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学校现有40余个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基地,这中间还包括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2个,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4个,吉林省院士工作站1个,吉林省高端科学技术创新平台1个,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9个。
近五年,学校承担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施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800余项,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23项,省部级人文社科类优秀成果奖19项;授权发明专利183项;出版学术专著92部;SCI、SSCI、EI、CSSCI收录论文3671篇,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以及能源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旧动能转换之际,电力行业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起的产业深度跨界融合,能源行业也逐步向绿色、低碳、高效和能源互联方向发展。为了打造好坚强智能电网,东北电力大学进一步拓宽科研思路,加强电力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研究探索,推动泛在电力物联网项目建设,旨在围绕电力系统各环节,应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通信技术,实现电力系统各环节万物互联、人机交互,打造具有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应用便捷灵活特征的智慧服务系统。此外,学校加大围绕学校产、学、研合作交流力度,形成了多方资源高效协同的合作机制和模式,深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能源行业技术革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